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变革和就业前景
【摘要】后疫情时代,教育和就业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话题。由于社会偏见、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实问题,中国的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中国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步伐,自动化与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深化影响到了民众的就业。两方作用下,未来年轻人对专业的选择将比职业教育或学术教育的选择更为重要——传统职业技能将不断被取缔、替换,新技术技能的需求则会持续上升。此外,在学历通胀和产业更替的背景下,单一的“高学历”光环将遭遇困境,技能转型将成为当代劳动者必须做出的改变,终身学习将持续地影响劳动者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职业市场转型;学历通胀;技能转型;终身学习
职业市场的转型
新冠肺炎的流行加快了中国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的步伐,自动化、创新性和数字化成为后疫情时代下的三个重要关键词。伴随社会转型,职业市场在工种和技能需求上正发生重大转变。早在疫情前的2018年,普华永道 [1](PwC China)就发布了一项令人担忧的智能化影响报告——该报告指出,未来30年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将会取代中国26%的工作岗位,约39%的岗位都会有被人工智能替换的高风险。其中低学历和技能水平欠缺的劳动者,由于工时长、收入少、缺乏长期投资的经历和意识,最容易被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取代。
但是自动化替代人力并不意味着产业的消失或减值,而是该产业对人力需求的降低。以高速公路收费为例, ETC自动收费自2010年开始不断替代人工收费,其不仅大大提升了高速路的收费能力和效率,还能有效避免站口拥堵问题。截至2020年底,ETC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2.25亿。ETC的普及意味着对人工收费的需求大大降低,曾经的“事业编”、“铁饭碗”将持续面临转岗、分流的大趋势,而合同工将直接面临失业的风险。
近几年由于技术进步和新冠疫情的催化,AI替换人力的速率呈现加速趋势。据最新估计,到2030年中国就可能有多达2.2亿劳动者(占劳动力总数的30%)需要变更职业。麦肯锡研究院(MGI) [2] 将劳工主要分成六类——前沿创新者、熟练专业人才、行政白领、一线服务人员、制造业工人、建筑和农业劳动者。据MGI预测,接下来的10年对前沿创新者的需求可能增长46%,熟练专业人才增长28%,一线服务人员增长23%;而制造业工人则会减少27%,建筑和农业劳动者减少28%。
职场转型自然也带来了对技能需求的预期的改变。到未来2030年,自动化或将取代或重新分配5160亿个工时(折合为约87天/工作者)。若将职业技能分成如图五大类,体力和人工操作技能、基础认知技能的需求预期在10年内将分别下降18%和11%,而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技术技能的需求则会分别增加18%和51%,高认知技能需求略增1%[3]。其中,快速增长的技术技能需求表明,随着自动化技术日益普及,各行各业都有必要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操作和分析技能,尤其是在原本以体力和人工操作技能为主的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等领域。以农业为例,农业数字化是国家政策支持的一大重要板块,随着数据中心的建立和农村基础数据的整合共享,该类从业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包括获取和分析农业数据的渠道和技术)来指导农业种植,而不再是依赖于经验和常识。
上述这些宏观数据虽然离我们有些遥远,似乎也不会立竿见影地影响到我们的就业,但事实上这些预测对择校、择技和择业中的学生,以及年轻劳动者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中国的高等学府常常缺乏对学生就业路径的指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企业也尚未建立较为全面的技能培训项目,而年轻劳动者又缺乏对自身再培训进行投资的意识,这会使得部分学生和劳动者在自动化普及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多年来,中国在改善教育机会和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结果显示,中国学生核心学术表现(数学、写作和阅读)在100多国中遥遥领先[4]。然而中国的中、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对实践的需求并充分未得到满足,教育体系也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2018年针对大学毕业生展开的一项调查中[5],62%的受访毕业生都认为校内实践内容远远不够,如实地研究和实习等。2021/2020年疫情背景下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有四成左右认为学校展开的就业指导服务一般,一成表示不满意或极不满意[6]。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更注重就业指导和技能实践,兼具灵活。遗憾的是,教育转型与改革往往具有滞后性,个人还是得提前做好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必要时咨询专业意见。
与学术型院校相比,中国目前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面临的问题依旧严峻——该类学校的数量、师资力量都在锐减,中、高职高专的招生人数由于扩招政策有所上升,但相较本科生比例仍然较低,且学生就读意愿低下。我国在2021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人才培养规模全球第一;然而,我国高等教育输送的应用型人才(44.4%,如图)比例远低于研究型人才,相比职业教育体系较发达的美国(67.6%)和德国(54.7%),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严重,特别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供给十分不足[7] 。社会偏见和投资回报率低是导致职业教育入学率低的两个主要原因。2018年投入高等教育的1.2万亿人民币当中,只有2210亿资金流入了高等职业教育[8] 。主流社会也将职业教育视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普遍认为职业学校不值得投入时间和资金。因此中国在近几年出现了大学生和白领过剩,而关键行业却出现技能短缺的现象。此外,在中国就读职业学校就业路径不明确,对口就业率低,仅有62%的职校毕业生能够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学术路径毕业生低10% [9]。因此,提升职校师资力量,建立校企合作联盟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企业的选择多了,招工却并不容易——学历通胀的背后其实还有学生技能和社会需求的脱节。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约70%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实用性不强,技能结构与市场脱节,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双方对工作的满意度都不高。LinkedIn(领英)在2018年针对15万用户的公开档案展开统计,分析显示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专业对口率从75后的42.6%,到95后的28.8%,逐级下降 [10]。同时相比70、80后,90后的离职率也居高不下,其报告的另一组数据:70后从学校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时间超过4年,80后3.5年, 90后只有1.7年,而95后第一份工作时间只有7个月。基于上述原因,雇主似乎更不愿意在技能培训上投入太多资源,仅有的技能培训项目也大多针对管理层,忽略了刚毕业来企业任职的普通员工。
简而言之,求职市场的现实是大学生数量远超需求,能力弱于需求;另一方面,高考还在扩张,大学毕业人数也将节节攀升——若与OECD各国做一个比较,截至2020年加拿大25-64岁人群拥有高等学历的占60.0%,稳居世界第一,美国为50.01%,英国为49.4%(OECD, 2022)[11] ,而中国拥有高等学历者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26.4%(大专及以上),本科约占比13.19%,离主流发达国家相距依然甚远。这也说明,在中国学历通胀这个现象不过是刚刚开始。
我们的建议:职业转型与终身学习
学历通胀、职业教育不受重视,而人才市场却因自动化、数字化不断更替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求学的年轻人和初入职场的劳动者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学历贬值绝不会消灭学历社会。相比于职业教育和直接就业,高学历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长期回报率依然可观。世界银行 [12] 2018年通过139个国家/地区的1120项数据估算,按照个人终生收入总额计算,每增加一年教育经历的平均回报率约为9-10 %。在重视学历的中国,教育回报差距更加明显——BOSS直聘《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硕博应届生的招聘规模增长大于本科和大专,他们的薪资也更具吸引力,其中硕士比本科毕业生高出43%,本科毕业生又比大专高出14.4%。这一现象下,未来学历次级标签如一本、二本、重点大学、985211、QS / TIMES Top 100等会越来越来重要,并随着学历通胀逐渐成为职场准入和区分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国内的重点院校,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人员在归国择业时依旧有不小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国内的重点院校,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人员在归国择业时依旧有不小的优势。猎聘《2022海外应届留学生就业竞争力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年 1月至2022年5月间海外QS前100的毕业生在各类人才(包括国内985/211毕业生)中竞争力最高,投递回复率(0.35)也高于国内应届生(0.33);应聘和薪资方面(如图),留学生近一年的优先职位占到全体职位的10.15%,平均年薪要高于同类职位3.29万,其中最受欢迎的前三大行业有互联网、文教传媒和服务外包,而在制药医疗行业留学生平均年薪(30.03万元)比整体职业年薪(19.34万元)要高出55.27%。上述数据表明,高学历和海外经历都能有效地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选择过早的进入工作市场来应对学历通胀并不见得是明智之举,学有余力者不应放弃升学或留学的机会。
其次,对于求学者而言,专业的选择比职业教育或学术教育的选择更重要。就目前中国的教育大环境而言,学术型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远高于职业教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大学生数量持续的上升在不断削弱这一现实。若以人才培养较为均衡,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加拿大为例,尽管整体上加拿大学院(college)不如研究型大学(university),薪资与学历依然成正比,但学院高技能专业的薪资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够优于大学的不少专业,其就业对口度也高于大学毕业生。根据加拿大统计局[13]发布 的学历收入中位数,如果选择学院的数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Mathematics,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专业或是建筑学、工程学或相关技术(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专业,工作5年后你的年薪会比工作5年后本科毕业的文科生(humanities)分别高出9.87%和15.53%。理解智能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前对职场技能需求的改变做出预判,对于专业、职业选择以及未来发展都具有深刻意义。
第三, “高学历”光环逐渐褪去,技能转型和终身学习将成为当代劳动者的必需品。曾经一张文凭就可以换一份好职业的时代已然消逝。文凭社会中高学历仅是职场的入场券,个人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例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14] 曾指出,一线服务人员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需求增长来源。随着国民的消费能力上升,消费者对服务人员的要求水涨船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沟通和纠纷处理的能力(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同时善用各种数字化工具来提高生产力(技术技能)——上述两大类技能的需求量有望分别增长5%和77%。同样在金融、银行业,制造业,农业,建筑业等领域,类似技能转型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社会和职场的需求第一次远远走在了高等学府的前面,当代学生必须摆脱以往的学历路径依赖,提前进行心态调整和技能转型。
技能转型和终身学习其实并非新鲜的理念。当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不够注重在职人员的技能发展和技能再培训。除了学校缺乏实战经验教学和就业辅导之外,企业也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全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根据《培训》杂志的多项调研 [15],只有14.2%的中国企业拥有全方位的技能培训,企业员工的培训迁移率(学习成果转化)也仅为10-20%。对于个体劳动者,他们尽管认同技能发展的重要性,但并不认为这是当务之急,就业谋生仍然是第一要务。他们对于技能提升的意愿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甚至不断下降——42%的在校学生认为“学习或工作应该成为生活重心”,工作了1-5年的劳动者这一比例降到了23.4%,工作五年后只有13.5%的劳动者依然以学习或工作为重[16] 。因此,从学历一劳永逸论到终身学习这一思维的转换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18, December). The net impact of AI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on jobs in China. Pw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wc.com/gx/en/issues/data-and-analytics/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ies-on-jobs-in-china.html
[2] Woetzel, J., Seong, J., Leung, N., Ngai, J., Chen, L. K., Tang, V., ... & Wang, B. (2021). Reskilling China: Transforming the world’s largest workforce into lifelong learners.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1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china/reskilling-china-transforming-the-worlds-largest-workforce-into-lifelong-learners
[3] Woetzel, J., Seong, J., Leung, N., Ngai, J., Chen, L. K., Tang, V., ... & Wang, B. (2021). Reskilling China: Transforming the world’s largest workforce into lifelong learners.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1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china/reskilling-china-transforming-the-worlds-largest-workforce-into-lifelong-learners
[4]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8). PISA 2018 Results COMBINED EXECUTIVE SUMMARIES, https://www.oecd.org/pisa/Combined_Executive_Summaries_PISA_2018.pdf
[51]王伯庆 & 陈永红. (2019). 《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ISBN: 978-7-5201-4802-3.
[6] 李涛, 孙煖, & 邬志辉. (2022). 2021 年疫情背景下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有何变化? ——一项基于 2021 年和 2020 年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40(2), 100.
[7] 观研天下(2022)中国职业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前景调研报告(2022-2029年)https://www.chinabaogao.com/baogao/202203/583638.html
[8]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9
[9] Woetzel, J., Seong, J., Leung, N., Ngai, J., Chen, L. K., Tang, V., ... & Wang, B. (2021). Reskilling China: Transforming the world’s largest workforce into lifelong learners.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1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china/reskilling-china-transforming-the-worlds-largest-workforce-into-lifelong-learners
[10] 领英(2018).《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 https://business.linkedin.com/zh-cn/talent-solutions/s/sem-report-resources
[11] OECD (2022). Population with tertiary education (indicator). doi: 10.1787/0b8f90e9-en (Accessed on 23 August 2022)
[12] 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 decennial review of the global literature,世界银行,2018年, http://documents1.worldbank.org/curated/en/442521523465644318/pdf/WPS8402.pdf
[13] Statistics Canada (July 2022) Characteristics and median employment income of postsecondary graduates five years after graduation, by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 and field of study
[14] Woetzel, J., Seong, J., Leung, N., Ngai, J., Chen, L. K., Tang, V., ... & Wang, B. (2021). Reskilling China: Transforming the world’s largest workforce into lifelong learners.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1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china/reskilling-china-transforming-the-worlds-largest-workforce-into-lifelong-learners
[15] 《培训》杂志和安迪曼咨询公司(OnDemand Consulting),《中国培训行业研究报告2016-2017》, 2020年6月,https://www.trainingmag.com.cn/information?id=434
[16] 艾瑞咨询(2017),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白皮书,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711/3086.shtml